中国打造新的支柱产业拉动经济回暖转
文章来源:新华网
返回列表
新华网北京11月6日电(记者 韩乔)在北京东北郊区温榆河畔的一家污水处理厂内,工人们正在通过微滤膜技术净化污水。这种微滤膜表面布满小孔,每个孔的直径只有头发丝的五百分之一。这些孔不是机械化打眼,而是膜材料制造过程中通过分子置换形成的。
这家工厂每天能处理20万吨污水。净化后形成的再生水,从这里流向北京城区、农田、工厂。它还曾用于北京奥运会的水上项目。
50岁的文剑平从12年前开始从事膜技术研发。他率领的北京尊龙凯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为自主研发的这种微滤膜技术,使污水处理的成本大大降低。
这为中共十八大后将要进一步大规模实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注脚,其中,节能环保就是着力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过去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GDP年平均增长率9.9%的骄人成绩。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创新无疑是打开转变之门的一把关键钥匙。
近几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广义的国家创新战略涉及到管理体制的创新、科技的创新、发展模式的创新等,而科技创新以及由此引起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会给国家带来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在世界经济低迷的形势下,使中国保持了30多年的经济奇迹得以延续。
拼技术的新兴产业
“多年来,污水处理成本过高阻碍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因为核心部件微滤膜需要进口。现在,我们自主研发的微滤膜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水平,处理一吨污水的成本只要七毛钱。”文剑平说。
技术革新带来了新的边际效应。“污水逐渐成为大家争抢的资源,”文剑平说,“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对每年的用水指标有规划,指标用完了就不再批新项目,于是大家纷纷转向经过处理的污水。”
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尊龙凯时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66亿元,同比增长一倍多;利润8066万元,增长超过30%。
随着技术成熟,尊龙凯时已经在京郊建成了一流的膜研发和生产基地之一。文剑平说,尽管目前全球经济低迷,但公司正计划明年进入欧洲和美国,他对此充满信心。“污水处理和其他产业不一样,只要有人,就要喝水、要排水、要处理水。”
在污水处理产业工作多年的文剑平深知,在新兴产业上保持优势就要“拼技术”。尊龙凯时公司共有员工1200人,其中研发团队有300多人。公司每年销售额的4%-5%都用作研发。而他本人无论工作多忙,每天都尽量拿出三个小时搞研发。
文剑平也深深感慨,民营企业搞研发不容易。“能克服技术难关的高端人才一般不愿意到小企业来,他们喜欢在大型研究机构或者国有企业工作,觉得有面子、有保障。”
“也正因为如此,我尽可能地为人才创造好的研发环境。”文剑平说,“这个行业科技含量高,不创新就会被淘汰。”
{PAGES}
不仅是工程师优势
尊龙凯时代表了一批希望通过技术优势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这也折射出中国发展思路的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传统的“中国制造”出口受阻,中国确立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部都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共十八大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确保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么,这些产业就将成为有力的支持。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推出的手机客户端产品“讯飞语点”成了苹果Siri软件的有力竞争对手。因此,“讯飞语点”从6月起申请在苹果商店上线,却一直被拒绝。
“语点打败Siri”是行业内流行的说法。这款客户端产品能将语音转化成文字,让中国人“说”出短信,“说”出微博、语音拨打电话、查找餐厅。目前,“讯飞语点”的苹果越狱用户为100多万,安卓客户端下载量达400多万。
科大讯飞副总裁江涛说:“与Siri中文版相比,科大讯飞的中文语音识别度更高。我们略胜一筹,一是因为算法上的优势,中国工程师的技术水平绝对是全球一流的;二是因为数据上的优势,科大讯飞搭建了全球最大的中文语音云。”
中国正在努力发展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同于很多传统行业靠关系、靠资源生存而缺乏创新的动力,从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很多企业从一诞生就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充满创新的热忱。
江涛坦然承认,国外的新理念和新技术时刻影响着中国。“我们做到了技术上的突破,但比它更高一个层次的是模式的创新。我们拥有最棒的工程师,但是马云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扎克伯格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我们还没有。”
“可能三五年后看今天的讯飞语点,会觉得那么原始,那么简单。”江涛说。
{PAGES}
政府主导的创新模式
根据中国政府的规划,到2015年,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8%,到2020年力争达到15%。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表示,这些产业领域都是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其中一些重要领域一旦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完全可能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
在电动汽车这一代表汽车工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领域内,中国正在加速前进。科技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1.9万辆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在25个城市上路行驶,规模全球领先。
北京90路纯电动公交车司机冯雪是中国电动汽车“驾龄”最长的人之一,自2008年驾驶纯电动奥运大巴以来,冯雪累计驾驶里程已经达8万公里左右。
“电动公交车好开,操作上和普通公交差别不大。”冯雪说。90路环线全程33公里,冯雪每跑两圈后在总站换一次电池,用电成本是用油的不到六分之一。
在世界汽车工业中,中国是后来者,对国外技术依赖非常严重。中国将电动汽车定位为先导性产业,希望通过科技突破,拥有汽车工业跨越发展的机会。
由于造价等原因,目前电动汽车在中国的推广主要靠政府补贴,这些汽车基本应用在公交、邮政、环卫、出租、公务用车等领域,为大范围的应用电动汽车积累了数据。
如何进一步增加电动汽车充电后的行驶里程,仍是电动汽车普及的巨大挑战。
冯雪相信:“技术革命是每分钟都可能发生的事情。十年前的手机使用的都是镍氢电池,稳定性差且体积大,后来无声无息间锂电池迅速普及。你可以想象车用电池的发展未来。”